大富網快訊
EMail:
密碼:
記住email
有 問 必 答
姓名:*
電話:
行動:*
信箱:*
股名:
轉入出:  轉入   轉出 
價位:
張價:
標題:*
內容:*
認證:*
首頁 »  理財知識堂  » 七個錯誤觀念讓你越炒越窮
理財知識堂
七個錯誤觀念讓你越炒越窮

《MarketWatch》金融專欄作家Cullen Roche 撰文指出,金融市場的動態體系複雜非凡,充斥著非理性或抱持偏見的投資參與者,正因為如此,投資大眾間存在一種傾向,不僅容易誤解金融市場結構機能,且還易於輕信市場神話而損害自身利益。

但如果能夠對金融市場更深入理解,完整掌握自身準則,並摸清推動這些所謂神話的行為缺陷,我們便可順利提高實現投資目標的機會,以下列出炒黃金投資人需注意的7大觀念:

1. 我也可以成為巴菲特

過去30 年來,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是有史以來,世上靠股票賺進最多錢的投資人。但他累積起現今如此巨大財富的方式經常受到誤解,市場誤會他的秘訣就是只挑選「有價值」的股票,令許多人陷入自己可以輕易重現巴老成功的神話幻想。

請勿簡單視之,巴菲特的作為並非單純的價值選股,他建立起的體系更加複雜,幾乎沒有散戶投資人可以自力再現效仿。

巴老執掌的控股公司波克夏。哈薩威(Berkshire Hathaway Inc.),實際上運作方式類似多策略對沖基金,公司從事複雜的保險承保,擁有繁複的固定收益策略、多樣股票策略和戰術,本質上看來更貼近一間私人股權投資機構。因此一般散戶想要「複製」巴菲特的成功之道,不僅僅是困難而已,甚至應該說是幾乎不可能。

2. 怎麼栽種,就怎麼收穫

投資組合表現最關鍵的負面影響之一即為成本費用。大多數共同基金表現不如高度相關(highly correlated) 指數基金,但其支出費用平均卻比高度相關指數多0.8%。

這比率看起來或許不高,但若以30 年期7% 殖利率來計算,總回報金額將減少23%。舉例來說若同樣注資10 萬美元,購買秘密指數基金(closet index fund) 和購買高度相關、低費率指數基金的投資人,30 年期報酬本金將分別增至59 萬和74 萬美元。許多投資人仍停留在共同基金市場,然共同基金表現並未超越基準指數。

市場上有個簡單且難以辯駁的規則—所有資產總是握在某人手上。以總量來看,市場的表現即反應出自身水準,沒有人「超越」市場水準。因此高成本費用、市場摩擦(frictions) 和其他影響效率的因素,就會導致投資人表現落後,在金融界裡,更昂貴的東西並不一定代表著更好。

3. 基本面或技術分析,應該專注關切其中之一

金融圈內,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的爭議長年不斷,基本面主義者相信,必須了解企業的基本資訊以預測資產未來表現景況,但崇尚技術面理論的人們卻認為,該項投資資產過往的表現成績,是其未來光明與否的關鍵。

但這些論點爭執,就好像在開車盯緊擋風玻璃前方同時,又要注意後照鏡動向。事實就介於兩者之間,兩方都是投資道路上需要注意的方向。大眾應以開放的態度面對金融市場,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聖杯準則,且各種不同投資風格和方法皆具備價值。

4. 「被動」投資的傳說

沒有所謂的「被動」投資人存在,因為無人可長期複製真正的被動指數表現。因此我們所有人,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主動性資產組合管理者,無論是建立一次性投資、重新平衡資產、重新投資、分配資產等等,我們需要了解這些行為可能帶來的正負面效應。

減少費用和摩擦可謂至關緊要,但不能抱著適得其反的風險,讓資產組合過度簡單化。被動投資的概念,建立在實用和合理的原則上,但往往忽略了一項事實:投資組合管理是一種操作過程,並非一種被動的保證。

5. 股票市場會讓人發財

許多市場人士有此傾向,慣於以名義方式思考其財務狀況。但在審視自己的投資組合表現時,大家就必須以現實層面來思索考量,用實際回到口袋裡的報酬率來評估投資組合成績,亦即消去通膨、徵稅、成本費用和其他摩擦等減損名義報酬率的項目。

股票市場不是讓人變得有錢的天堂,登上《Forbes 400》富豪排行榜的人們,也不是靠著炒股得到榜上地位,而是以打造營運業績優異的公司來賺錢。股票市場可幫助人保住財富,並維持購買力量,但它並不是適合我們多數人大發利市的好地方。

6. 選股必須超越市場表現

試圖找到超越大盤水準的投資選擇,是種難以抗拒的誘惑,但事實上,我們多數人不會因此一夜致富,且甚至大多數人根本不應該嘗試這樣做。

投資人並不需要超越市場表現,試圖趕過大盤的意義,代表必須時時不當地擁抱風險。我們該做的是仔細分配資產,讓財務目標足以對抗通膨,同時不至於讓投資組合暴露在破壞性的風險之中。一味追求超越大盤,不僅大多數時候或許落空,且還可能遇到災難性的金融動盪。

7. 以長期角度選持股是最好的策略

大家應該聽過「以長期角度進行投資」或「持股待漲」,這些觀念通常是以誤導性的名義歷史報酬率吸引投資人,或許承諾你在25 歲購股並於65 歲脫手獲得最大利益,而罔顧生命黃金時期的起伏影響。

當然,這種投資方式並不符合人生方向,但金融安排卻是應該要貼近生活,我們的金融生活就是一連串的事件,人們或會選擇結婚、購屋、生育孩子、為孩子繳高額學費,乃至考慮退休等等。生活里不斷發生事情,投資組合也應該有所彈性,不能單純將錢送進股市,然後希望在碰上重要時刻時,剛好可以高點出場。

別想所謂的長期投資了,在這場馬拉松里只有短跑,以「持股待漲、長期角度」觀念規劃出投資組合,在基於12% 年報酬率的學術研究報告中或許感覺很棒,不過在現實生活里,如此作法帶來的痛苦往往大於回報。

Cullen Roche 系金融集團Orcam Financial Group 創始人,以及《務實資本主義:投資大眾對錢和金融應該有的了解》(Pragmatic Capitalism: What Every Investor Needs to Know About Money and Finance) 一書作者。 文章來源:東方財富網